2010年12月27日

如何成為專欄作家(上) 蔡瀾

壹樂也 蔡瀾

記者來做訪問,最多人提出:「你吃過那麼多東西,哪一種最好吃?」
已回答了數百回,對這些問題感覺煩悶,唯有敷衍地:「媽媽做的最好吃。」
其實,這也是事實呀。
更討厭的,是:「什麼味道?為什麼說最好?吃時有什麼趣事?」
味道事,豈為文字可以形容?為什麼說最好?當然是比較出來。有什麼趣事?哪有那麼多趣事?
我已開始微笑不答了。
今天,又有一個訪問,記者劈頭就來一句:「你寫了專欄已有三十多年,請你講講寫專欄的心得好嗎?」


這個問題從來沒有人問過,我很感謝這位記者,回答了她之後,在這個深夜,做一個較為詳細的結論。
專欄,是香港獨有的文化,也許不是香港始創,但絕對是香港發揚光大。每一家報紙,必有一至二三頁的專欄,這能決定這家報館的方向和趣味,雖然有很多人寫,但總能集合成代表這張報紙的主張。
認識很多報社的老闆和老總,他們都是一覽新聞標題之後,就即刻看專欄版的,可見多重視專欄。
專欄版做得最好的報紙,遠至六十年代的《新生晚報》,到查先生主掌時期的《明報》和七八十年代的《東方日報》。
專欄版雖然有專門負責的編輯,但最終還是報館老闆本身,或者交給全權主理的總編輯去決定由誰來寫。
《新生晚報》的專欄,有位明星,叫十三妹,她從六○年開始寫,到七○年逝世,整整十年,紅得發紫,每個星期收到的讀者來信,都是一大紮一大紮的,當年沒什麼傳真或電郵,只有用這個方式,與作者溝通。
十三妹的特色,在於她對外國文化的了解,那個年代出國的人不多,讀者都渴望從她身上得到知識,而且她的文字也相當潑辣,左右派都罵,看得大快人心。
《明報》和《東方》的全盛時期,倪匡、亦舒、黃霑、林燕妮、王亭之、陳韻文等等,百花齊放,更是報紙暢銷的主要因素之一。
外國報紙,沒有專欄,不靠專欄版嗎?
那也不是,影響力沒那麼大罷了。他們的專欄一個星期一次,插在消閒中,沒有特別的一頁,也沒那麼多人寫。成為明星的也有,包可華專欄是代表性的,自從他出現以前或之後,也看不到有哪個人可以代替。
說回香港,專欄版的形成,被很多所謂嚴肅文學的作者,批評為因編輯懶惰,把文章分為方塊,作者來稿塞了進去就是,故也以豆腐塊,或方塊文字來譏諷。
但不可忽視的,是香港的這種風氣,影響到全球華文報紙,當今幾乎每一家都刊有此版。最初是星馬一帶,多數報紙把香港報紙的專欄東剪一塊,西切一塊填滿,也不付作者稿費。
有一回我去追,到了檳城,找到報館,原來是在一座三層樓的小建築裡面,樓下運輸發行,二樓印刷,三樓編輯和排字。因受當地反華的影響,讀者又不多,刻苦經營。我看到了心酸,跑上三樓,緊緊握着總編輯的手,道謝一聲算數。


那個年代,到了泰國和越南一遊,都遇同樣的刻苦經營華文報紙,很多要靠連載小說的專欄,才能維持下去,而被盜竊得最多的,當然是金庸、梁羽生、古龍和倪匡的作品,也多得亦舒的小說不少。
當今,這些報館已發展得甚有規模,有些還被大財團收購,當成與大陸經商的工具之一,勢力相當雄厚,如果不追稿費就不行了。雖然只是微小的數字,至少到當地一遊時,可以拿稿費吃幾碗雲吞麵。
除了東南亞,歐美加拿大的華文報紙,都紛紛推出專欄版。當今懂得什麼叫本土化,轉載香港的已少,多數是當地作者執筆,發掘了不少有志於文化工作的年輕人,亦是好事。
說到連載小說,昔日專欄版,是佔重要位置,但因香港生活節奏快,看連載小說的耐性已逐漸減少,金庸先生又封筆了,所以也逐漸在專欄版中消失。
至於台灣,報紙上的專欄版也相當重要,他們有專人負責,都是到外國去讀怎麼編這一版位的,文章長短,每日排版不同,並非以豆腐塊來填滿。
這種靈活性的編排十分可取,也適合於台灣那種生活節奏較慢的社會,讀者可以坐下來靜靜看一長篇大論的文章,但這種方式一搬到香港來就失去意義,而且作者不是天天見報,沒有了親切感。
香港的豆腐塊,像一個大家庭,晚上坐下來吃飯,你一句我一句,眾人都有不同意見,有時話的也只是家常,但主要的是一直坐在旁邊講給讀者聽。有一日不見,就若有所失。
有一次在某報寫專欄,一個新編輯上任,向我說:「不如換個方式來寫。」
我懶洋洋回答:「寫得那麼久,如果在飯桌上,我已經是父親一個,你要把你的父親改掉嗎?」

如何成為專欄作家(下) 蔡瀾

壹樂也 蔡瀾

「你寫了那麼多年專欄,為什麼不被淘汰?」記者說。
這個問題問得也好。
長遠寫了下來,不疲倦嗎?我也常問自己。我也希望有更多、更年輕的專欄作者出現,把我這個老頭趕走。
「當今的稿費好不好?不寫是不是少了收入?」
香港文壇,專欄作家的收入,到了今天,算好的了。但我們這群所謂的老作者,都已有其他事業,停筆也不愁生計。
專業寫作的當然有,像李碧華,但她也有寫小說和劇本的豐收。亦舒的專欄很少,她還要每天坐下來寫長篇小說,是倪匡以外的少數以筆為生的一位人物。
我從不以為一代不如一代,相信青出於藍,新的專欄作者一定會產生,但是要寫專欄的話,必要知道什麼是專欄的精神開始。


這種神髓,主要來自耐看,舉一個例,像一幅古代的山水畫,很平淡,愈看愈有滋味。嶺南派的作畫,非常逼真,即刻吸引人家看,但始終不是清茶一盞,倒像濃咖啡和烈酒,喝多了生厭。
作者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一樣樣拿出來,比較容易被接受。有幾分小聰明,一鳴驚人,但所認識的事物不多,也不是理想的專欄作者,有次出現了一個,寫得十分好看,但金庸先生很了解這個人,說:「看他能寫多久?」
果然,幾個月下來,十八般武藝已用光,自動出局。
作者需要不斷地吸收,才能付出。不恥下問。旅行、交友、閱讀、愛戲劇電影、繪畫、音樂等等,是基本的條件。專欄作者和小說家完全是兩碼子事,後者可以把自己藏起來,編寫出動人的故事,但是前者赤裸裸地每天把生活點滴奉獻給讀者。想過什麼、做過什麼,都在每天的專欄看得清清楚楚,是假裝不出來的。


為什麼好作者難於出現,這和生活範圍有關,有些人寫來寫去,都談些電視節目,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宅男宅女,不講連續劇,也只剩下電子遊戲了。
有些人以飲食專家現身,一接觸某某份子料理,驚為天人,大讚特讚,也即刻露出馬腳。
更糟糕的是寫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子女、親戚,甚至於家中的貓貓狗狗,一點友人的事跡也不提到。這個作者一定很孤獨,孤獨並非不好,但必須有豐富的幻想力,不然也會遭讀者摒棄。
我們這些寫作人,多多少少都有發表慾,既然有了,不必要扮清高,迎合讀者,不是大罪。
「作者可以領導讀者。」有人說。
那是重任,並非被歧視為非純文學作品的人應該做的事,讓那些曲高和寡的大作家去負擔好了。專欄,像倪匡兄所說,只有兩種,好看的,和不好看的,道理非常簡單,也很真。


真,是專欄作者的本錢,一假便被看穿,如果我們把真誠的感情放在文字上,讀者也許不喜歡,可是一旦愛上,就是終生的了。
「如果你籍籍無名,又沒有地盤,如何成為一個專欄作家?」這也是很多人的問題。
我想我會這麼做的:首先,我會寫好五百字的文章,一共十篇,涉及各種題材,然後寄到香港所有報紙的副刊編輯部去,並註明不計酬勞。
寫得不好,那沒話說了;一精彩,編輯求也求不得,哪有拒絕你的道理?很多副刊的預算有限,更歡迎你這種廉價勞工。
一被採用,持不持久,那就要看你的功力了。投稿時,最忌把稿紙填得滿滿,一點空格也沒有,這等於是下圍棋,需要呼吸,畫畫,也得留白呀。一篇專欄,也可以當成一幅漂亮的構圖來欣賞,如果你寫久了,就能掌握。


或者,換一方式,十篇全寫同一題材。以專家姿態出現,像談攝影相機、談電腦、分析市場趨向、全球大勢、今後的發展等等,也是一種明顯的主題。
既然要寫專欄,記得多看專欄,仔細研究其他作者的可讀性因素何在。我開始時,先拜十三妹為師,她是專欄作家的老祖宗,本人未見,讀遍她的文字,知道她除了談論國際關係、文學音樂戲劇之外,也多涉及生活點滴,連看醫生,向人借錢,也可以娓娓道來,這才能與讀者融合在一起。
我每次下筆,都想起九龍城「新三陽」的老先生,他每天做完賬,必看我的專欄,對我的行踪瞭若指掌,當我寫外國小說、電影和新科技時,我會考慮到老先生對這些是否有興趣?
所以,這些題材我偶爾涉及,還是談吃喝玩樂為妙,這到底才是生活,像和經常光顧的肉販交談,他說:「我昨晚看了你監製的三級片,和老婆不知多快樂!」
這種快樂,就是好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