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流走 港股連跌四日
共瀉1830點 市值蒸發1.4萬億
【本報訊】資金流走,港股勢危!淡友於「黑色星期五」再度發功,指跌431點,報22592點,全周埋單暴瀉1830點或7.52%,為三個月以來最慘烈的一周。雖然大市連跌四日,技術指標呈極度超賣訊號,惟基金大戶「要錢唔要貨」,過去一周中港相關基金已錄得13.8億美元(約108億港元)淨流出,專家指撤資潮未完,港股下周仍然偏淡,有機會考驗22000水平。
記者:黃武榮 劉美儀
美國上月通脹升至0.6%高於預期,本港時間昨晚11時半,控(005)及中移動(941)在美國預託證券(ADR)靠穩,前者折算報124.4元,較港收市高0.1元,後者則報105.5元,較港高0.5元。
中港兩地百億資金撤走
野村證券最新資料顯示,過去一周資金大舉撤出亞太股市,基金淨流出規模達109億元,而外國投資者一周內沽貨達218億元,同為近三個月以來最多。按地區分佈,中港相關基金撤資最多,與中國相關的基金一周錄得淨流出70億元,香港互惠基金亦有38億元流走。
跟蹤1.68萬億元亞洲基金的EPFR數據反映,單是本周首三個交易日,中國及港股基金分別錄得逾10億及2億美元淨流出,中港股市走資情況更有惡化迹象,尤其早前獲外資簇擁的A50中國(2823),周內沽壓沉重,三日已錄得逾8美元淨流出。
美電前日在倫敦外圍市場開始上升,最高曾見7.8176,惟昨日亞洲時段略為回軟,徘徊在7.8130水平,恆生銀行(011)財資市場主管黃偉鴻指,有資金開始流出市場迹象,惟規模不算很大,3個月拆息略升10點子至2.4厘,為二月下旬以來最高。
拆息抽高,本港加息機會提高,地產股首當其衝成為淡友狙擊首選,信置(083)、長實(001)及新地(016),一周累挫逾一成。港交所資料顯示,新地大股東郭氏三兄弟與其母鄺肖卿,周三以每股118.7元增持10萬股,涉資1187萬元。
H股指數昨挫309點或2.47%,一周跌幅達1300點或9.62%,收市報12213點。總結全周,港股市值共蒸發1.4萬億元,差不多為一間匯控(市值1.5萬億元)的金額。港股總成交昨減至593億元,即月期指由高水轉低水146點。
牛證首次延時交易打靶
重磅股中移動跌至高盛早前目標價105元,高盛昨將中移動從沽售名單中剔除,但維持沽售評級。該行指中移動估值未有根據已增加的競爭或監管挑戰作出調整,現價未完全反映風險因素。
昨日再有六隻牛證「打靶」,較特別是有三隻收回價22600的恆指牛證,於收市競價時段無辜被劏,為首次有牛熊證於收市競價時段被收回。晉裕環球資產管理投資研究部董事林偉雄稱,環球加息、美國通脹升溫及高油價等負面消息充斥市場,下周高盛及大摩公布季度業績倘不濟,一步利淡港股,或失守22000。
地產股跌勢加劇
股份:信置(083) 昨收報(元):16.70
變幅(%):-5.54 一周跌幅(%):14.45股份:九倉(004) 昨收報(元):35.50
變幅(%):-1.66 一周跌幅(%):10.69股份:新地(016) 昨收報(元):113.60
變幅(%):-2.24 一周跌幅(%):10.34股份:長實(001) 昨收報(元):113.00
變幅(%):-3.09 一周跌幅(%):10.25股份:恆隆(101) 昨收報(元):25.90
變幅(%):-1.15 一周跌幅(%):9.28股份:新世界(017) 昨收報(元):17.50
變幅(%):-2.02 一周跌幅(%):8.85股份:太古(019) 昨收報(元):85.00
變幅(%):-3.74 一周跌幅(%):7.61股份:恆地(012) 昨收報(元):50.70
2008年6月14日
港股共瀉1830點連跌四日
百佳吸血新招
“The chief value of money lies in the fact that one lives in a world in which it is overestimated.” ─ H. L. Mencken
在網絡世界,Google利用搜尋引擎的紀錄,不費吹灰之力便得到億計網民的上網習慣資料,再結合Targeted marketing,結果每年賺成百億。
彌足珍貴的消費者行為數據(Consumer behaviour data),造就Google一夜間打破了傳統廣告的收費法則,同樣亦能為其他範疇的市場帶來衝擊,因此近年陸續為傳統商界所重視。
百佳超市最近推廣的「易賞錢」卡,顧客憑卡購物,可以自動儲分,積分除可換領現金券或禮品外,部份貨品更會為消費者提供折扣「會員價」。本來,這些優惠伎倆並非甚麼新鮮事,但其中一項「首創」的會員個人購物清單,倒引起思哲興趣。據講,顧客每次幫襯百佳前,可先到門口的優惠機器,憑卡列印一張為會員度身訂做的「個人優惠清單」。表面看來,百佳今次變相的Targeted marketing方法,的確可以憑顧客的消費習慣,提供更貼身優惠,但背後動機果真如此簡單嗎?
早前《洛杉磯時報》便有一篇題為《Amazon mystery: pricing of books》的文章,作者David Streitfeld有次興起登入Amazon網站,訂購一本烹飪書籍,可惜其間未有即時結賬便登出,書本暫存「Shopping cart」中。Streitfeld翌日再次登入Amazon,豈料網站卻通知他書價已由原先的11.02美元,加價至11.53美元,增幅4.6%。
Streitfeld起初懷疑Amazon見書好賣便坐地起價,但一查之下,才發現該烹飪書在暢銷榜中,只排名18000位,根本就不是甚麼暢銷書。既非暢銷書?Amazon又何以加價?Streitfeld心生不忿,決定來個實驗,分別透過Amazon的美國及英國網站,訂購一系列剛出版的非主流書籍,但同樣未有即時付款,將書本暫存「Shopping cart」中。
結果,Streitfeld在美國網站訂的十二本書當中,九本加價三本減價;在英國網站訂的九本書則全部加價。Streitfeld事後就「海鮮價」問題向Amazon查詢,但對方拒絕回應。
事實上,Amazon書籍的「海鮮價」現象,根本就是「動態定價」(Dynamic pricing)的好例子。在網上世界的電子商貿,Amazon跟Google一樣,能夠沿循用家過去的行為習慣和消費紀錄,得悉他們經常搜尋的用字、有興趣的東西、買過的物品、價格多少以及地址等等,換句話說,客戶的口味喜惡和購買力強弱,網站早已掌握得一清二楚,推行「度身訂做」的動態定價更是順理成章。
為消費者「度身訂做」的動態定價,「能者多付」,根本就是商人提高邊際利潤的夢寐以求手法。就以Amazon為例,網站只要憑每位客戶過去的購買紀錄,便能「度身訂做」地定起價來:相同一本烹飪書,甲有能力多付(或向來是烹飪書的常客),網站根本就無誘因去提供折扣、或者可以索性加價;乙興趣不大,網站就不妨減價去吸引他、或者以買X送X的方法去推廣。
動態定價的好處,就是憑賺取不同消費者一元幾角的差額,集腋成裘賺取大錢,手法跟經濟學上的「價格歧視」(Price discrimination)同出一轍:例如你今晚決定要買一張程赴大阪的機票,肯定較數星期後出發的貴得多;學生或長者搭地鐵、睇電影、參觀海洋公園有優惠,偏偏成年人卻沒有……凡此種種,動態定價只要運用恰當,不但可令消費者「能者多付」,同時對提升邊際利潤和控制存貨方面亦有幫助,但若從顧客的角度去想,就肯定會覺得不公平。早在2000年,便有消費者踢爆Amazon在出售同一款DVD機時,向不同顧客收取不同費用,結果Amazon被迫道歉。
話說回頭,百佳今次推出「易賞錢」卡,背後動機為何?大家或許已心中有數。
原文刊於 2007年3月8日《蘋果日報》
百佳1個月逐步加價5.4%
百佳1個月逐步加價5.4% 2008年6月14日
《明報》格價網http://price.mingpao.com/在過去一個月監察本港兩大超市百佳及惠康的貨品價格變化,發現百佳一直以持續「漸進式」加價。若以格價網監察的一籃子共177件貨物作比較基礎,昨日於百佳購買,要較一個月前多付218元。換言之,期內的加價幅度達到5.4%,較政府估計今年全年4.5%的通脹率還要高。百佳的價格在這個月「循序漸進」後,同一籃子貨物的總售價由上月初較惠康便宜210元(5.2%),至昨日大幅縮窄至僅便宜2元。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華明批評百佳的加幅不合理,加重市民負擔,又指超市有甚大的議價能力,現時加幅是乘機牟取太多經濟利潤。他建議低收入家庭不要再「貪方便」,只到超市購物。本報記者曾就此聯絡百佳發言人,但截稿前未有回覆。
本報記者自上月15日起,每天蒐集比較兩大超市均有出售的177件貨品價格。截至昨日,百佳在過去30日中同一籃子貨品的總零售價,由首天(5月15日)的4014元,漸增至昨日的4232元。換言之,一個月內加價218元,加幅達5.4%。由於每次加幅並不明顯,一般介乎0.02%至3%不等,令消費者難以發現,可謂神不知鬼不覺。
另一邊廂,惠康在過去30日同一時段,同一籃子貨物的總零售價由上月15日的4224元,微增至昨日的4234.7元,其加幅僅為0.23%。但本報蒐集的數據發現,其價格水平較為波動,最高的一天達4363元,但隨後逐漸回落。
比較兩家超市同一批177件貨品的總零售價,在監察首日,百佳較惠康便宜近210元,但至昨日,在百佳購買同一批貨品,只較惠康便宜2元。
格價網推出 兩超市加價貨品減少
另一方面,自本報記者於本周二揭發百佳貨物通常在周五大為調高貨品價格,到周六才減價後,百佳的宣傳手法出現了變化。以昨日(周五)為例,在本報監察的220多件貨物,百佳只提高了23項貨品的價格,上周五則一次提高40件貨品的價格。至於惠康方面,加價貨品總數亦減少了,由上周五的60項減至昨日的46項。
昨日本報揭露兩大超市的價格漸趨平手、當日只有27件貨物價格有差異,但至昨日,兩大超市的200多項受監察的貨品之中,又有72件貨物出現不同價格。
消委會發言人指出,超市貨物價格時有高低,「像股票般轉到眼花」,消費者防不勝防。發言人指出,經營者在通脹期內易有加價壓力,加上不同經營者有不同的價格策略,因此市民不可掉以輕心,應小心比較價格:「市民不要以為某樣貨品較便宜,便等於整間店舖的貨品一樣便宜。」發言人相信,隨�多個團體推出格價資料後,經營者的加價行為會略為收斂。
菜價月內料升五成
菜價月內料升五成
連場暴雨令菜田受浸,運港菜價即時上升一成,有菜農估計,未來一月菜價會上升五成。李家皓攝
【本報訊】香港及華南地區連場暴雨,導致大量蔬菜被浸致壞死,影響供應,菜價近日已上升一成。廣東省的菜心、白菜仔等供應尤其短缺,本港批發商近日增加從北京等地方運菜到港。有本地農戶表示,由於惡劣天氣已持續逾一周,估計未來一個月的菜價,最多會上升到五成。
增加北方菜運港
香港入口蔬菜批發商會會長袁昌昨表示,華南地區出現雨災,令供港的蔬菜的批發價本周開始上升,升幅約一成。根據蔬菜統營處的資料顯示,昨日的菜心批發價是4.6一斤、白菜3元一斤、芥蘭5.9元一斤。袁昌指出,惡劣天氣已持續逾一周,估計未來日子蔬菜供應會進一步緊張,業界會從北方沒有受雨災的地區運菜到港,以紓緩市場的需求,但菜價無可避免會進一步上升。
「農場死剩五分一菜!」本地有機菜農張典雄昨慨嘆,百年一遇的暴雨,令他飽受重大損失。除了大部份已可收割的葉菜都「淹死」外,連秋季才成熟的矮瓜也被浸壞。他預計未來一個月,街市蔬菜零售價會上升五成。
最低工資立法法團須上身
最 低 工 資 立 法 法 團 須 上 身
政 府 為 清 潔 保 安 工 人 最 低 工 資 立 法 , 醞 釀 兩 年 後 終 有 腹 稿 , 其 中 包 括 將 刑 責 與 欠 薪 看 齊 , 盼 能 保 障 工 人 。
(星島日報報道)政府為全港約十九萬名清潔保安工人最低工資立法,醞釀兩年後終就擬定腹稿。勞工及福利局建議,一旦立法,未有支付法定最低工資的僱主,刑責將與目前欠薪和非法扣除工資罪行看齊,樓宇物業管理公司及業主立案法團也無一倖免,違反規定將有機會判監和罰款。
政府今年十月,將為工資保障運動作終極檢討,如成效不彰,會為清潔及保安工人最低工資立法。勞工及福利局就最低工資立法,向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提交文件,交代兩行業最低工資釐定的機制、法例罰則、考慮因素等方案。
文件指出,如政府為全港清潔及保安兩個工種,設定法定最低工資,任何僱主不支付最低工資,均會與目前違反《僱傭條例》相同,必須遭刑事檢控、判處罰款及接受禁監。按現行《僱傭條例》,僱主如故意及無合理辯,未有在到期時向僱員支付工資將被檢控,一經定罪,最高可被判罰款三十五萬元及入獄三年。
換言之,兩行業僱主日後不支付法定最低工資,所受刑罰將與欠薪看齊,而且公司董事及負責人將會同時刑責「上身」。物業管理公司及業主立案法團,亦成未來執法目標,勞工處則負責資法工作。
不過,當局不諱言,欠缺法團及管理公司的單幢樓,多是住滿貧窮老弱居民,令政府執法倍添困難;而且,樓宇業主可能為免負上刑責,或削減聘請清潔、保安數目,甚至分判給獨立人士,有機會令兩行業工人就業機會減少。至於法定最低工資,當局建議以時薪計算,並透過「一籃子指標」來制定水平,但文件未有披露實際金額。
樓宇管理公司日後違反最低工資規定,有機會面臨檢控。香港物業管理協會會長孫國林認為,絕大部分管理公司也一直信譽良好,相信新建議不會對業界構成壓力,反而有效打擊個別拖欠僱員薪金的管理公司,「罰款三十五萬元、監察三年」的罰則亦不算過嚴。香港業主會會長佘慶雲雖然不反對設立最低工資保障低薪人士,打擊無良僱主,但當局實施新例時,亦應設法讓業主避免遇上「無良僱員」。但他擔心業主立案法團日後會因拖欠薪金而被檢控,會更少人願意擔任法團成員。
香港清潔業界大聯盟召集人甄瑞嫻表示,早前已向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反映,同意設立最低工資的原則,但認為當局日後在釐定最低工資水平時,亦應將工種及工作地點,列入一籃子的考慮因素內。她解釋說,目前清潔工在中區和南區一直較為渴求,其薪金亦是高於新界區,因而不應劃一設定最低工資水平。她又指出,個別較高技術的清潔工種,如清潔玻璃,月薪已是超過一萬元,是明顯高於其他清潔工,設立最低工資頓時可能變成「最高工資」,令行內清潔工對外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