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2日

广东省社科专家:北京奥运结束前赶紧逃离中国股市

“奥运之前股市估计不会大幅下挫,赚一点就跑,奥运期间可以观望一下,奥运结束前,逃离股市。”昨日,广东省档案馆举办的名人名家讲堂《中国证券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任志宏这样建议股民。

任志宏在讲座上为广大股民分析了中国股市的特点、以及本轮股市大落的原因和未来股民的机遇。

奥运前赚一点就跑

任志宏认为,本轮股市大落有六大原因,“市场近乎绝望;股权分制改革;奥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透支完毕;人民币升值;外资各种途径进入中国;民间资本尤其储蓄资金进入股市。”

“在本轮过程中,制度性硬伤被炒家在需要时被无限放大,例如大小非,它确实是问题,但从中国股市诞生开始就存在,但抄家和股评家合作,在需要的时候放大大小非问题,让股民人心惶惶。”任志宏提醒股民,“从历次经验得出,当储蓄资金进入股市的时候就是股市见底的时候。”

奥运前后的股市究竟走向如何?任志宏分析:“奥运之前股市估计比较平稳,不会像之前那样大幅下挫了,股民看准了赚一点就跑,别贪心,奥运期间可以观望一下,奥运结束前,能逃就赶紧逃吧。其他的就准备长线作战了。”

入市三大信号

奥运之后,股市走向如何?老百姓何时可以入市?任志宏总结了中国历次股市周期,认为每次股市的高潮来临前都有三大特点,“第一,市场走到近乎绝望的地步,人人都对股市灰心‘别谈股市,谈到就烦’的时候,机会就来了。第二,可无限想象的重大事件预期,例如1992年小平南巡,1996年的香港回归,2008年的奥运。第三,市场制度性问题的突破。”因此他认为未来十年内,可能让牛市回归的事件应是大陆与台湾的两岸关系有突破性进展之时。

減產降供應中鋁急升

減產降供應中鋁急升
肖亞慶任董事長的中鋁受惠於預期減產將令鋁價上漲,股價急升。 資料圖片
【本報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文獻軍向路透社表示,因電力緊張導致鋁廠減產,預計今年全國原鋁產量約1450萬噸,較原先的預期減6.5%或100萬噸。受惠於預期減產將令鋁價上升,中國鋁業(2600)股價昨升6.24%,收報9.36元,為第二大升幅藍籌。
另一家通訊社彭博亦引述文獻軍表示,內地鋁冶煉商的減產至少會持續至9月,以減輕供應過剩及確保北京奧運會的電力供應。他表示,因全國性電力短缺,冶煉商一直被迫減產,部份出現虧損,更多生產商擔心未來數月環境可能惡化。
文獻軍坦言,因電力成本上升,鋁冶煉商今年首5個月利潤下跌逾36%,而因政府有可能再上調電價,料冶煉商利潤可能進一步下滑。目前電費約佔鋁生產商成本30至40%。報道指,包括中鋁、青銅峽鋁業及豫港龍泉鋁業等均同意減產。

摩通降目標價
高盛表示,內地鋁業於05年12月曾進行過類似舉動,惟最終沒有實際成效,故預料今次減產,對佔全國鋁生產約25%的中鋁影響並不顯著,故維持中鋁「購入」評級,目標價17元。摩通亦維持其「增持」評級,但目標價由24元下調至16元。

中國米進口價暴漲56%

配額被包攬 費用不公開
中國米進口價暴漲56%
【記者呂焯均報道】今年3、4月間食米大幅加價刺激下爆發市民「搶米」潮,事件驚動3月底在老撾訪問的總理溫家寶,他透過本港傳媒向港人保證港澳的食米供應。不過,中國糧油公司包攬出口配額,配額費用又不公開,以致內地米進口價大幅上升。港府最新資料顯示,今年第二季內地米進口價狂漲56%,每公斤平均6.65元,反過來超越泰國米。有已登記進口內地米的港商索性放棄進口。

進口價貴過泰米
工業及貿易署最新資料顯示,本港米商申報4至6月的進口米價,每公斤內地米平均價漲56%,由對上一季的4.26元飆升至6.65元,同期泰米則由4.78元升至6.3 元,升幅31.8%。
不過,工貿署到市面調查零售價則顯示,泰米零售價升幅仍較內地米大,平均每公斤泰米零售價由今年首季7.79元升至9.52元,升幅 22.2%;同期內地米由7.68元升至8.88元,升幅15.6%。
有不願透露姓名的本港米商指出,溫家寶關心港人而保證供港食米量,用意是協助香港穩定米價和民心,但實行起來「好事變壞事」。本港一直有進口內地米,毋須配額,價錢由內地米供應商與本港米商以商業原則訂定。由於泰米品質有保證,加上港人口味較喜愛泰米,故以往內地米進口量較小,價錢亦較泰米低。
可是溫家寶開口後,內地規定設立本港米商登記制度,並由內地官方出口公司中國糧油分配配額,但配額費用從不公開。
4月起本港米商與內地供應商接洽,價錢比以前高很多, 面包括配額費用,但仍不知道佔多少。已進口內地米的港商未能以低價吸引市民嘗試轉口味,更不敢大幅加價,故出現泰米進口價較內地米平,零售價卻較貴的奇怪現象。

香港品牌--維他奶

香港品牌
由一日賣九瓶 變身上市公司
圖為當年報章廣告。 互聯網
伴隨 不少港人成長的維他奶創於1940年,創辦人羅桂祥可說是靠維他奶白手興家,95 年病逝後公司正式交由六子羅友禮掌舵。不少維他奶老員工都十分懷念羅桂祥管治下的維他奶,形容他對待員工友善,對每個下屬都會「咪咪嘴笑」。據了解,昨參加罷工的員工中,部份是服務了維他奶20、30年的老臣子,他們以行動表達對公司近年管治模式的不滿。
維他奶由羅桂祥創於1940年,伴隨港人成長。 互聯網羅桂祥創業
羅桂祥於1940年在銅鑼灣廠址生產銷售豆奶飲料維他奶,希望改善中國人營養不良的問題,但第一天只售出9瓶,後幾經改良配方及銷售方式,業務才得以改善。至生產紙包裝飲品後,更令維他奶的事業達到高。現時維他奶以及一系列果汁飲品及檸檬茶、菊花茶,可說是家傳戶曉的香港品牌。至今於30多個海外市場銷售及掛牌上市。
結婚三次的羅桂祥育有8名子女,與第二任太太朱淑萍所生的六子羅友禮,便是在1975年提出紙包裝概念而成為集團的掌舵人。
羅桂祥於95年病逝,後因出現兩篇分別由第三任太太成小澄與子女媳婿名義所發的訃聞,惹來外界揣測家族內訌。95年也是集團最多是非的一年,當時有傳因羅友禮正式全盤接管集團,令原有管理層出現變動。加上當時爆出迷魂黨在維他產品落藥令銷量大跌,並因蒸氣隔濾器出問題而發生怪味維他奶事件。

維他奶68年來首次罷工

維他奶68年來首次罷工
要求加薪 抗議炒人 產品隨時斷市
約200名維他奶員工,昨朝早集合在屯門總部大廈門外,拉橫額罷工抗議。 王子俊攝【本報訊】有68年歷史的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首次爆發員工集體罷工事件。近九成約200名維他奶運輸部員工,不滿公司解僱一名資深員工,以及爭取增加底薪及佣金6%,昨日在屯門廠房外進行長達12小時的罷工行動,整日維他產品運送陷入癱瘓。由於勞資談判最終破裂,罷工今日繼續。員工警告,若工潮持續多過兩日,市面部份店舖的維他奶及維他產品隨時缺貨。 記者:梁德倫、盧文烈、鄧愷欣
維他奶集團的飲品,主要以兩個品牌出售,一是豆奶飲料「維他奶」;二是以「維他」品牌出售的茶類飲品、汽水、果汁、蒸餾水及豆腐等。惠康超級市場發言人表示,分店暫時仍有維他產品存貨,若工潮持續,一些冷藏食品如豆腐及鮮奶的供應會受較大影響,超市會密切注意事態發展。百佳超市發言人表示,暫時有足夠貨量,但會向供應商跟進事件。
員工形容,運輸部屬於公司的「靈魂」部門,較生產部更重要,若工潮持續兩日以上,部份店舖的維他產品隨時出現缺貨,而一些依靠維他集團供應蒸餾水的企業,亦會受牽連。此外,學校、商場的汽水機需要定期補充貨源,若司機暫停運送,汽水機將沒有維他產品供應。
「加人工、抗通脹」、「胡亂炒人,可恥!」約200名維他奶集團員工,包括司機、跟車送貨及倉務員,穿上整齊的公司制服,昨晨7時起在屯門維他奶總部門外,高叫口號抗議,要求公司增加底薪及佣金6%,以抗衡通脹。參與罷工的員工又不滿公司一名任職9年、經常為員工「出頭」爭取權益的司機,上月被解僱,要求公司盡快安排復職。
維他奶員工不滿資方無理解僱而採取工業行動。四小時談判破裂
員工透露,維他奶司機月薪約16,000元,跟車則約13,000至14,000元,當中六成收入來自佣金,但公司近年削減員工佣金,以司機為例,過往每運送一箱產品可獲 4毫7仙佣金,近年減至4毫1仙;跟車助手佣金亦由每箱3毫3仙減至3毫。
在勞工處斡旋下,勞資雙方昨午3時舉行會議,經過4小時談判,雙方仍未能達成共識。協助員工的職工盟統籌幹事譚駿賢表示,公司代表在會上拒絕讓被解僱員工復職;加薪方面,公司只透露下周二會宣佈調高員工底薪,卻不肯增加員工佣金,因此員工決定今早7時起繼續罷工,以示不滿。職工盟秘書長李卓人指出,公司一方面調高員工底薪,另一方面減低員工佣金或提高員工領取佣金的門檻,令員工收入減少。
員工復職未共識
維他奶表示,公司昨與員工就薪金調整、佣金、工時及建立溝通機制等問題已達至某程度的諒解,但在員工復職一事卻未有一致看法,強調該員工是由於屢犯紀律問題才被解僱。維他公司昨晚仍為零售店舖接單,表示會如常送貨。
杜志權性格敢言,他指資方解僱他是為了鎮壓員工反對聲音。

炒敢言司機成導火線
【本報訊】資方上月突然解僱了司機杜志權,是觸發今次罷工的其中一條導火線。被眾司機稱為「權哥」的杜志權,30多歲,是三口之家的經濟支柱,在維他奶任職司機9年多,由於性格敢言,多年來都被司機推舉做員工代表,他被解僱後便失業。他坦言:「我性格直腸直肚,覺得唔就要發聲,有時激動起上,重會拍鬧管理層!」
杜志權又表示,維他奶並無工會,為了保障工友的薪酬福利,所以他每次同資方開會,自己一定據理力爭,多年來都是如此。幾個月前他與經理開會商討改變佣金方式,他發現新方法等如減薪,要求劉經理「當面計清楚」,但對方拒絕,雙方於是激烈爭執,之後經理單獨召見他,指斥他不應反對公司,他便反駁稱,自己只是為員工發聲,大家再發生爭執。到6月26日,他便收到公司解僱信,指他的工作表現不符要求。
員工非常反感
他指出,公司在4月完成員工表現評估,他的工作表現被評為高於標準,短短兩個月又突然變為不符標準,明顯是要殺一儆百,鎮壓員工反對聲音,令員工非常反感。